Preview

谢切诺夫学报

高级搜索
卷 11, 编号 2 (2020): Special Issue: COVID-19
查看或下载完整的期次 PDF (Russian)

编者的话

 
4 948
摘要

亲爱的同事们! 2019年终将至之时,世界开始面临新的威胁—由SARS-CoV-2冠状病毒引起的COVID-19,次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新型冠状病毒病的大流行。莫斯科是俄罗斯国内新冠感染病例最多的城市:截至9月底2020,莫斯科市的感染人数超过30万。在俄联邦最领先的医学院校,莫斯科国立第一医科大学,联邦麻醉复苏成人远程咨询中心自2020年3月19以来便开始投入运营。 在24/7全天候模式下,来自该中心的高水平专家为来自俄罗斯联邦各地区的病情最为危重的COVID-19患者提供线上线下诊疗。 自2020年4月8日至8月10日,共6009新冠感染患者在我校四所附属医院接受了治疗;2919名我校的医疗工作者参与了对新冠感染患者的医疗救治。新冠大流行期间,我的同事们在COVID-19诊断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决定发行一期关于COVID-19的特刊。本期广泛涵盖了与COVID-19相关的问题:疾病的发病机制,肺部超声检查的诊断能力,癌症患者的管理特点,羟氯喹与阿奇霉素联用的心血管安全性评估,皮质醇类的疗效,视觉器官损伤规律,以及新冠感染全球大流行背景下的公共卫生立法。我们真切希望,本期杂志所提供的信息在我们同新冠感染的斗争中将有所助益!

COVID-19

5-18 16248
摘要

简介:
肺部超声检查在评估肺部疾病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诊断价值。 

研究目的:
通过与CT的比较,确定超声检查在显示COVID-19肺部病变方面的诊断准确度。 

研究对象和方法:
45名年龄在37至90岁之间的患者(其中28名为男性)参与了该回顾性研究。对上述患者进行了多位超声检查,并对14个区域进行了评估。研究人员对肺部超声图像与CT影像在病理过程扩散程度和结构变化性质两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与CT结果比较,对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性进行了确定,并计算得出了95%置信区间。 

结论:
在44名患者(98%)中,CT显示双肺均有病理变化,且有胸膜下分布;在30例患者中,炎症仅局限于胸膜下区域,在另14名患者中,病变则扩散至基底部区域,超声影像显示了不超过4 cm病变深处的变化。超声检查中10-11个区域的损伤与CT改变1-2级相对应,而13-14个区域的损伤则对应CT改变3-4级。超声在显示各种性质的肺部变化的敏感度≥92%。在确定间质变化(1a+,1b+级)背景下微小结节时敏感度达到最高,为97.9%(95%置信区间:92.8%-99.8%),该变化与CT影像中“铺路石征”相对应。超声诊断的特异程度则取决于变化的性质,在46.7%至70%间浮动。诊断准确度≥81%,在诊断与CT“磨玻璃”样改变(1型)相对应的轻微间质改变(1级)时该指标取得最大值,为90.6%(95%置信区间:85.6%-94.2%)。 

总结:
超声检查显示COVID-19肺部变化的敏感度超过90%。超声的局限性是:无法清楚地确定病变的扩散程度和肺组织病变的中心分布区。

19-28 8715
摘要

研究目的:
研究皮质类固醇用于治疗SARS-CoV-2所致肺损伤的有效性。
 
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回顾性研究对象为存在肺部CT改变,且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治疗的SARS-CoV-2确诊感染者。第一组有56名患者,在入院后的8-10日内,在基础治疗之外,每日接受4-12mg地塞米松;第二组(对照组)是30名未接受地塞米松的患者。在治疗第8-10天,研究人员对上述患者实验室数据与入院数据进行了比较。使用卡普兰-梅尔(Kaplan-Meier)法对临床死亡率进行了研究;为了对死亡的发生进行预测,采用了逻辑回归法。
 
结论:
住院8-10日后,仅在第一组数据中观察到CT下肺组织病变的体积(p=0.0027)血纤维蛋白原浓度(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减小。在两组数据中均可见C-反应蛋白浓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降低。第二组患者对氧疗的需求相对更高:第二组中的26例患者(87%)相对于第一组中的36例患者(64%)(p=0.028)。第一组的临床死亡率为3.6%,在第二组中为13.3%(p=0.177)。在住院第18-28天之间,第一组患者存活率存在增加趋势(Mantel-Cox测试,p=0.095)。逻辑回归方程包含:年龄(p=0.012),入院时CT病变百分比(p=0.020)和归属于地塞米松组(p=0.080)。
 
总结:
 在存在肺部CT改变且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治疗的SARS-CoV-2感染患者中,自入院起连续数日内,按每日4-12mg的剂量给予地塞米松可促进患者肺部CT在治疗第8-10日产生好转迹象,并降低临床死亡率。

29-39 1550
摘要

目的:
研究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真实临床实践中,根据俄罗斯联邦卫生部推荐剂量*使用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的心脏毒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2名患者(男性67名,女性70名,平均年龄:59.2±9.3 岁)参与了该前瞻性研究.其中59%的患者有心血管疾病。112名患者接受了羟氯喹+阿奇霉素联合用药(第一组),其余20名患者接受了不具有潜在心脏毒性的用药方案(第二组)。对入院时以及治疗5至7天后的QTc间期均进行了测算,记录了新出现的心律失常及心脏传导性异常,其他不良反应,及临床死亡。经计算得出了相对风险(RR)和95%置信区间。
 
结果:
第一组中有22.3%的患者QTc间期在正常值范围内延长,在第二组中该比例为15%;第一组1.8%的患者QTc间期延长至临界水平480mc。两组间发生QTc间期延长的患者数量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相对风险=1.488,95%置信区间=0.496-4.466,p=0.478)。未记录到新的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性异常,未发生过敏反应。大部分患者对羟氯喹+阿奇霉素联合用药耐受性良好。第一组患者死亡率为1.8%,在第二组为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
 
结论:
住院条件下,根据俄罗斯联邦卫生部推荐剂量*联合应用羟氯喹和阿奇霉素对患有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安全的。

*译者注:羟氯喹首日剂量为800 mg,而后每日400mg,持续五日。

40-49 2186
摘要

简介:
SARS-CoV-2利用Ace2受体进入细胞,该受体在视网膜细胞上也有表达
 
目的:
确定视网膜改变的发生频率及其性质,评价新冠感染康复者视功能。
 
研究对象和方法:
年龄在28至79岁间的31名新冠感染康复者(基于CT的病情分级:1-3;已治愈15至40日不等)参与了该观察性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标准眼科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为评价视功能,进行了视力检查及静态视野检查。
 
结果:
未发现眼表的病理改变。行检眼镜检查时,仅一名康复者存在视网膜改变。OCT显示,27名(87%)康复者视网膜内丛状层及神经节细胞层的神经上皮有新发改变,具体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高反射性灶;18(67%)名康复者有单眼损伤。观察对象的最大矫正视力较之前均未有变化,视网膜感光亦未发现异常。未发现肺部CT影像学改变的程度与视网膜变化之间的关联。研究中所观察到的视网膜变化同嗅、味觉缺失的症状没有相关性。在12-15日后的OCT复查中,未观察到高反射灶的动态改变:在形状,大小及回声水平方面保持不变。
 
结论:
87%的新冠感染康复者视网膜内丛状层及神经节细胞层的神经上皮有新发改变,视网膜的解剖学改变不表现为其功能异常。视网膜改变同第Ⅰ,Ⅸ对颅脑神经损伤无关。

50-61 14705
摘要

简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RNA病毒,冠状病毒科乙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的SARS-CoV-2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伴有各重要器官损伤。SARS-CoV-2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并首先与位于支气管、肺泡上皮和肠上皮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的Toll样受体(TLR)结合,同时也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这些细胞中的核因子kB(NF-kB)可被TLR激活,从而导致大量细胞因子的形成,引发细胞因子风暴。SARS-CoV-2损伤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导致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停止,相应地可造成肺泡皱缩,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此同时,可发生肺泡毛细血管膜纤维化和急性呼吸衰竭。SARS-CoV-2与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微血管中微血栓的大量形成可导致不同系统脏器的功能损伤。细胞因子风暴可发展为脓毒症,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62-73 35960
摘要

简介:
直至今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COVID-19在世界各地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定期刊物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肿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高风险常有报道。综述信息来源于文献材料,以国外临床同僚的临床实例为基础,介绍了在克服这一疾病及其后果方面获得的经验,同时也引入了俄罗斯卫生部国家放射医学研究中心在俄罗斯肿瘤学家协会和肿瘤学健康组织者协会的参与和支持下所提出的关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肿瘤性疾病治疗的指导性意见。这些信息整合了科学文献电子数据库以及俄语和英语的开放数据平台上收集而来的真实数据。本综述亦引入国际和国内专业界关于癌症患者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治疗的路径选择和多学科治疗的建议。

87-91 130673
摘要

简介:
新冠感染患者常有严重的肺部损伤伴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然而在发生明显低氧血症的背景下,一部分患者的主观感觉在较长时间内仍保持良好,且无呼吸困难症状。
 
病例描述:
我们对一名65岁重型新冠肺炎男性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该患者血氧指标低,但未诉呼吸困难。病人仅在病程恶化,血氧饱和度低至85%或更低时才感觉到气短。随后患者状况恶化,最终因多器官衰竭死于重症监护病房。
 
讨论:
该病例直观说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程发展的又一特点:血氧饱和度是最具指导意义的客观指标之一,有助于医生对新冠肺炎患者状况进行真实评估。

92-99 5524
摘要

简介:
直至今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COVID-19在世界各地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定期刊物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肿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高风险常有报道。综述信息来源于文献材料,以国外临床同僚的临床实例为基础,介绍了在克服这一疾病及其后果方面获得的经验,同时也引入了俄罗斯卫生部国家放射医学研究中心在俄罗斯肿瘤学家协会和肿瘤学健康组织者协会的参与和支持下所提出的关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肿瘤性疾病治疗的指导性意见。这些信息整合了科学文献电子数据库以及俄语和英语的开放数据平台上收集而来的真实数据。本综述亦引入国际和国内专业界关于癌症患者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治疗的路径选择和多学科治疗的建议。



ISSN 2218-7332 (Print)
ISSN 2658-3348 (Online)